不知道日常中的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走在街上看到熟人,远远地打了个招呼后,没得到熟人的回复,就想他是不是对我有看法。
喝水的时候,不小心洒了出来,别人往这看了一眼,便慌乱猜想他会不会是在看我笑话。
无休止的想法,在这些时刻不停地冒出,扰乱了我们的内心。
其实,我们脑海中担忧的这些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却从来没有发生过。
博主有个朋友叫娜娜,前段时间娜娜得到了一个内部岗位晋升的机会。
但这个机会除了娜娜,还有很多同事都盯着,娜娜担心自己资历和能力不能服众,所以想先写一份申请表,给领导看。
于是,她找了博主问她怎么写。
博主先是给娜娜说明了机会的难得,给她找了很多资料参考。
过了一周两人小聚,博主问娜娜晋升情况进展得怎么样了。
娜娜支支吾吾了半天,才告诉博主她还没写申请表,岗位晋升还没落实下来。
娜娜说:“害怕写了后,递交给领导被驳回后,给同事看了笑话。还有这件事情还没有正式通知,我现在写了申请表,领导看了会不会觉得我太急功近利了。”
不要因为多余的想法,把还未开始的一件事,就给限制在了开端,最后错失了机会。
生活中,有很多人和娜娜一样,明明事情还没有着落,就开始杞人忧天。
小说《一个小公务员之死》中,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在看歌剧时,不小心打了个喷嚏,唾沫星子喷到了坐在前面的布里扎洛夫将军身上。
切尔维亚科当时慌乱急了,不停地向将军道歉,三天里他向将军道歉了六次。
尽管将军最开始就原谅了他,但在最后切尔维亚科还是因为这件事,活活被自己的脑补吓死了。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偏偏因为自己的想法,把自己陷进无尽的担忧中,越挣扎心越累。
过于敏感,是一场灾难;凡事想太多,是对自己的折磨。
真正拖垮你的,是“精神内耗”
它指的是,胡思乱想的人,就好像身体里住着两个小人,不断地自我斗争,最终让人感到身心俱疲。
自媒体人ALLERGY,曾经讲述过一段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10年前,ALLERGY还在北京报社上班,他将要去采访一位重要人物时。
上午开了个会,领导问了ALLERGY几个在采访的时候,准备提问的关键问题,由于ALLERGY还没准备好,所以没能回答领导。
同事和领导虽然没说什么,但是ALLERGY却感觉自己从他们眼神和动作中,读取到了很多隐藏的意思。
他不知不觉往自己身上联想,然后带着各种猜想和情绪,熬到了下班。
在家里,原本早早躺在床上准备睡觉的他,一想起今天会上的表现,和明天的采访内容,忽然就焦躁不安起来,到了凌晨2点还难以睡着。
第二天的采访,不出意外地成了ALLERGY记者生涯中的一个失败案例。
许多时刻,真正令我们身心俱疲的,从来不是还没准备好,而是那段自我内耗的过程。
它不仅瓦解了我们做事的意志力与决心,还降低了我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期待感。
就如在网上看到的一段话:内耗就是一个人和自己的斗争,不用等别人动手,自己就把自己耗尽了。
而每一个正在成长的人,都有一段独属的心理拉锯战,别人没法帮,只能靠自己拉自己一把。
善待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凡事别多想。
我的小姨是个很通透,成天乐呵呵的人。
她在一条专卖服装的街道,经营着一家女装店,生意红火。
小姨有时忙不过来,会叫我过去帮忙。在店里小姨看着即将换季,还有一半没卖出去的衣服,便向我和几个店员,提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促销活动。
没想到话音刚落,就被店员质疑了。我觉得小姨是老板,而店员在那么多人面前提出反对意见,明显是在针对她。
和小姨回去的路上,我问她那个店员当场反对你,小姨你不会不开心嘛?
小姨说:“你就是想太多了,才感觉对方在针对我,她是个心直口快的人,有什么就说什么。”
随后,小姨还告诉我,不要因为别人随口一句话而多想,放进心里去折磨了自己。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太过在意其他人的想法,让他变得异常焦虑。
后来,他经历得多了,领悟到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该读书的时候读书,不要想着去见来拜访的客人;该见客的时候见客,不要想着没读完的书。
曾国藩心中没了牵挂,曾国藩自然在读书和学问上,做得面面俱到非常出色。
生活本来就很简单,一件小事,想多了就大了;一件大事,看清了就小了。
有人说,世上绝大多数让我们忧愁的事,不过是我们庸人自扰罢了。
杯弓蛇影,想得太多就把自己给吓唬住了。
松浦弥太郎说过:“那些经常困于不安和焦虑的人,往往有想太多的坏毛病。”
而当一个人,不再过多地忧虑,眼中的世界,都将变得更加清澈纯粹。
那些让人烦恼忧心的事情,也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心也更安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