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红色——忠义所在 | 陈鲁南

2019-10-01 20:52:56



现代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赋予色彩以性格的含义,其中,红色就象征着渴望权力、我行我素、天性顽强、固执果断等等。注意,并不是说喜欢红色的人就具有这些特点,而是学者们把这些性格特质归纳统一到红色之下。


在我们的先人那里,红色在性格上的象征意义却大大超越了个人的品行,甚至上升到了社会伦理的层面。让我们先从一个英雄谈起。



赤面云长


赤面云长清人有个笑话,说桃园三结义那哥仨儿去相面,相士首看玄德,说:“汝相好,白面亦白心。”次看云长,说:“汝相亦好,赤面亦赤心。”再要看翼德时,刘备大惊,曰:“三阿弟凶矣,莫相罢!”


清朝有几个皇帝很喜欢小说《三国演义》,努尔哈赤就是三国迷,皇太极还借用“蒋干盗书”的情节,依葫芦画瓢,让比蒋干还猪脑的崇祯帝活剐了一代名将袁崇焕,所以三国的故事在清朝极流行;清人又很富幽默感,大约是因为思想控制太严厉,动辄文字狱伺候,大家只好把才华用到写笑话上,编排了《笑林广记》等让人乐破肚皮的书,也编排出这么一个段子,拿三位英雄的面皮开涮。


关公年画


而这笑话细究起来,也颇有意思。相士说刘备“白面白心”,这其实是靠不住的。民国时李宗吾就说刘备其实是个厚脸皮的大流氓,专门写了《厚黑学》刘备与曹操的创业之路;聂绀弩先生也不太喜欢刘备,说他俩儿子一名“封”一名“禅”,而封禅是天子的特权,所以刘备老谋深算,早就想做皇帝了。至于易中天教授品三国时,是将正史与小说对照、史实与虚构比较,,但对其品性,鲜有评语。其实,,刘皇叔面白而皮厚,谋深而虑远,虽然心没有曹操那么黑,只怕也不是白的。


至于张飞,刘备以类推的逻辑思维,以为相士要说他三弟“面黑而心黑”,大惊失色。不过妇孺皆知,他虽然脸黑似锅底,又酗酒,喝醉了还喜欢鞭挞士卒,但他很讲义气——关羽降了曹操他就要跟关羽拼命;又很尊重知识分子——发现庞统有本事立马施礼道歉,所以,他的心确实不黑。


归根到底,这相士只说对了一点,就是关羽关二爷“赤面亦赤心”。


忠义之红



古时关帝庙前常挂一副对子,叫做“赤面秉赤心,乘赤兔追风,驰骋时毋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民间所熟知的关羽的形象,就是大红脸、大胡子,身披绿袍,骑马跨刀;而这马是追风赤兔马,刀是青龙偃月刀。关羽忠于作为赤帝之后、汉家苗裔的刘备,自身除了武艺出众外,还喜欢读《春秋》,胸有韬略,所以这对联中的赤面赤心、青灯青史等,都落到了实处,可以说是紧紧抓住了他的外部形象与内在精神的特征。


作为历史人物的关羽,其形象如何,史料没有具体记载,但说书人虚构的形象却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三国演义》第一回写他出场时,“面如重枣,身长九尺”。所谓重枣,就是比成熟的枣子还要深的红色;身长九尺,换算成如今的计量标准,则是将近两米的大个头。这样的相貌,一看就很英武。随着情节的推进,又出现了无数来衬托他的道具,比如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日行千里的赤兔马,垂到小腹的长髯等等,使他看起来如同天神一般。至于他的品行,更是受到下自平头百姓江湖草莽,上至庙堂文武历代君王的崇敬和追捧。



关羽擒将图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代画家商喜的《关羽擒将图》,描绘了关将军水淹七军、擒拿庞德的景象。为避“绿头巾”之讳,专门为素来“青巾青袍”的关 二爷绘了一顶蓝帽子。


自北宋起,朝廷就不停地为关羽上封号、修庙、供香火;这封号还不断攀高,扶摇直上,从宋徽宗初封的“忠惠公”,一直涨到清代的“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成为与“文圣”孔子齐名的“武圣”,甚或还被乾隆封为“盖天古佛”,最终成了儒释道三教同尊、汉族与少数民族儿女共拜的偶像。在民间,关羽还成为商业神、驱邪神和财神,卖豆腐的、卖蜡烛的、剃头的杀猪的甚至奉其为行业之祖。而港台的至今仍封关二爷为保护神;香港回归前,警察局里也供着关公的神龛,每日香烛果品不断,地位异常崇高。


关二爷之所以享受到这样高的待遇,说穿了,就是因为他的赤面赤心代表了统治者以及各个层面的群团领袖最需要的精神——“忠义”,而且忠在义先。


所谓“忠”,就是心里只有一个上级,对他的命令完全执行,对他的利益坚决维护。关于关羽的忠,聂绀弩先生有过极其经典的评价,说《三国演义》小说用了很曲折的手法去表现这一点,比如关羽降汉不降曹,知道刘备活着就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这不仅是“义”,还是更为难能可贵的“忠”。领导者们是极看重这种品质的。洪承畴为清王朝统治中原出了那么大的力,顺治皇帝因他背叛以前的主子,还是看不起他,在他死后把他列入名声不佳的《贰臣传》。而《水浒》中,宋江一当老大就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也是为了强调,“忠”比“义”还要重要;他所谓的“反贪官不反皇帝”,也还是“忠君”的体现。


至于“义”,就是投桃报李,别人对你好,你也得对他好,甚至加倍。“结义”是中国文化里才有的特殊的契约关系,以后天的约定来缔造甚至超越先天才能具备的血缘关系。历史上没有“桃园三结义”,但这故事深入人心,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结义”可以突破血缘的屏障,实现血亲才能有的信任和利益共同关系。刘、关、张并非一母所生,但能够同生共死,患难与共,靠的就是义气。古人修饰这种契约关系,称为“金兰之契”,即如同金子一样宝贵,如同兰花一样馨香,可见对其重视。


,带有很强的宗法性,即以血缘为基础来奠定权力的归属和个人的地位,而不存在血缘关系时也要作类比,比如“君臣如父子”,忠义就是将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合在一起的黏合剂。皇帝讲“忠”,是要臣子们全力维护其统治;首脑、民间团体领袖没有君权神授的光环,就讲“义”,我对你好你也要对我好,其实说到底还是讲“忠”,以确保自己的利益。赤面赤心的关二爷,则是这一品质具体物化的表现。


凝于颜面



进一步凸现关二爷红脸的伦理道德含义的,乃是戏曲中的脸谱。


在中国,历史比较悠久的戏曲种类,例如汉剧、秦腔、昆曲等都有脸谱。而最为今人所熟知的,当数京剧的脸谱。脸谱混合了红紫蓝白黑以及黄绿金银等诸多颜色,造型夸张而色彩绚丽,其作用是,通过脸谱的造型和颜色、图案,一则开宗明义地告诉欣赏者人物的性格身份,是忠是奸,是好是坏,让人们不用再费心猜测、推理、判断;二则开门见山地体现着人们对这一人物的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


由于关二爷的民间和官方地位都很高,演绎他的故事的剧目也就数不胜数。关二爷的惯常形象是红面长髯,所以在脸谱中,红色就成了忠诚正直、义气深重的象征。不仅关羽的脸谱画作红色,一身是胆的赵子龙、继承诸葛亮遗志的姜维、、的赵匡胤等英雄好汉,脸谱也都画作红色。甚至太乙真人、钟馗等正派神仙,也是红脸,与白脸所代表的奸险反派形象互为比对。“红脸儿白脸儿”,至今仍是生活里好人坏人的代名词。


虽说英雄们都是红脸,但具体化妆时,图案还是有差别的。关二爷是忠义精神的最杰出代表,所以只有他的脸谱可以用一整脸的红,仅眉毛与眼角用黑色勾勒,以衬托其威武。姜维就不同了。论资历,他是关羽的晚辈;论武艺,明显没有关羽高强;所以不能全部用红色来画,得比关二爷低一等,因此眼部黑色块分外的057大。同时,姜维师从半人半仙的诸葛亮,学得满腹韬略,所以额头画上太极,表示智慧。



关羽与姜维的京剧脸谱

关羽与姜维,作为正面人物,都使用了象征忠贞正义的红色;但具体造型因人物的性格、际遇又有所不同。


由于英雄角色们都画红脸,在京剧行当里还产生了一个名词,叫作“红生”。红生原指老生应精通的关羽、赵匡胤一类勾红脸的角色,后来由于根据《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所编演的关羽剧目越来越丰富,因此便把擅长演关羽戏的演员称为红生。据说,红生演员扮关羽,有许多严苛的规矩。演戏前必须先剃头、刮脸,一进后台就不再闲谈说笑;演出前先要烧香磕头顶码子,就是先用黄表纸写下关圣帝君名讳,叠成上边是三角形的牌位,在后台祖师爷牌位前烧香叩拜后,把它放在头顶上,戴在“盔头”里;演出完毕用这码子擦掉脸上的红彩,再把它烧掉,而后才能同人谈话聊天儿。这种种的规矩,都是为了表达对关羽的崇敬;而这崇敬,显然,其本质是指向赤面赤心的关二爷所代表的精神气节和伦理道德。


铁骨丹心



用红色的脸谱来塑造关羽的舞台形象,大约是从昆曲极为流行的明代开始的。但我们万不可以为,红色是从此时,才代表忠诚正直等品格的。其实红色的这一象征意义,在作为历史人物的关羽出生前就有了,而且不是体现在脸上,而是关联到心里,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赤心、丹心。


“赤心”一词,最早见之于《荀子》。在讨论如何施政的《王制》篇中,有“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堕,必将于愉殷赤心之所”的句子。清代国学大师王先谦解释说,这里的“赤心”就是“本心不杂贰”,也就是专一、忠诚的意思。以此而论,表示红色的“赤”字,在战国时就有了“忠诚”的引申义。而这种引申,与其本意是否有关呢?有些学者以为,“红色”和“忠诚”并没有相似之处,只因汉民族喜爱红色,发生了感情上的联系,才以色托意;有些学者则认为,“赤者,火色也”,而火焰有颜色单纯的特点,所以引申出专一、忠诚之意。


无论哪一种理论成立,以红色表示忠诚,显然在战国时就已确立。而这种说法,后世也常应用。《三国志·魏书·董昭传》记载董昭以其主公曹操的名义给军阀杨奉写信,说服他投降,信里便有“(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的说法,大意说我曹操一直听闻杨奉将军的大名,很是欣赏佩服,所以对你真诚相待,说的都是金玉良言等等。唐代诗人刘长卿的《疲兵篇》中写“赤心报国无片赏,白首还家有几人”,《资治通鉴》中则有“赤心报国,何罪之有”的记载,“赤心报国”也就演化为成语,指对国家、民族的忠诚。


与“赤心”相同的,则是“丹心”——都是一颗红心。《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丹心一片,及还,须发皆白。苏武的气节打动了很多后人,大诗人杜牧就写诗称赞说“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至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妇孺皆知、老幼能诵的了。


古人表达忠诚,还用过“赤胆”一词。这词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极为常见。市井小说《醋葫芦》第一回:“你我忠心赤胆,开店多年,有本有利,并无芥蒂。”话本小说《说唐》第三十六回:“我尚师徒忠心赤胆,岂肯效那鼠辈之行?”冯梦龙的散曲《挂枝儿·是非》引《侉调山坡羊》里有:“你坏了我的清名,坏不得我赤胆忠肝。”最有意思的是《封神演义》第九十五回,写双方大将的交战,“这一个丹心碧血扶周主;那一个赤胆忠肝助纣王”,索性将这几个词一股脑儿都用上了!


心也好,胆也好,都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我国古代医学发达,当然很早就知道,这些脏器除非病变,肯定都是同血液一样全为红色。所以先贤志士一再强调自己的赤心或赤胆,皆为了砥砺意志、彰显气节。似苏武、文天祥,虽都不通武艺,不如关羽能够阵斩敌将、横扫千军,但一个不辱使命,一个以身殉国,彬彬文士而有铮铮铁骨,恐其风范犹在关某之上。封建君王遵奉关羽,是想把志士们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变为忠于一家一行的愚昧,来巩固统治。然而,山中石碑,民间口碑,并非君主所能完全驾驭。先贤的高尚情操,终凝成一幅幅火红的丹心图谱,流于后世,绵延不绝。


节选自2014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织色入史笺》





我们尊重原创,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谢谢!






友情链接